5月24日,国际评级机构穆迪时隔28年再度下调中国主权信用评级。次日,人民币对美元启动暴涨模式,短短六个交易日,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涨至6.72,创逾半年新高,最大涨幅接近1500点,在岸汇率也被带动,升破6.8,创近七个月新高。
 
5月26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确认了调整人民币中间价形成机制的传闻,称未来或在报价中纳入“逆周期调节因子”。 其认为,当前外汇市场容易受到非理性预期惯性驱使,导致市场供求出现一定程度失真,增大市场汇率超调风险。这是自2015年8月以来,第三次调整中间价机制:2015年8月11日,为了完善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强调中间价报价需要参考前一天收盘价;2015年12月11日,央行发布人民币汇率指数,加大了参考一篮子货币力度,以更好地保持人民币兑一篮子货币的稳定。2016年2月以来,人民币初步形成了“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变化”的中间价形成机制,提高了汇率机制规则性、透明度和市场化水平。
 
今年初以来,美元指数累计跌幅近5%,但人民币兑美元升值不到2%,一直稳定于6.89附近,其体现出人民币需要加强双向波动基础,同时央行应采取措施进行一定引导。此次,以工商银行为牵头行的外汇市场自律机制汇率工作组,建议在中间价报价模型中增加逆周期调节因子,主要目的为适度对冲市场情绪的顺周期波动,缓解外汇市场可能存在的羊群效应。逆周期调节因子根据宏观经济等基本面变化动态调整,有利于引导市场在汇率形成中更多关注宏观经济等基本面情况,使中间价报价更加充分地反映中国经济运行等基本面因素。
 
本次中间价机制调整导致人民币大幅上涨,市场认为:其目的是支撑人民币兑美元补涨;而在今年美联储继续收紧货币政策预期更强烈的情况下,央行或许想赶在美联储加息和美元反弹之前先发制人,通过升值人民币来指导市场预期,以提振投资者信心;同时,来自美国方面的政治压力也可能是导致近期人民币强劲走势背后的因素之一。此外,人民币飙涨和穆迪下调中国主权信用评级的时间点之接近引发猜测,有观点认为人民币此轮暴涨是向穆迪“秀肌肉”,升值可以遏制国际投机资本借穆迪下调中国评级的机会做空人民币。
 
除了引入逆周期调节因子之外,离岸市场流动性趋紧也是本次人民币上涨的一个重要因素。自2015年7月以来,离岸人民币资金池开始收缩;今年,国内一直阻止资金外流,防止金融冲击,香港离岸人民币存款规模已从2015年高位9941亿元回落至今年3月的5073亿元,回归2012年水平,而流动性趋紧,令海外投资者对人民币的持有需求降低。最近,CNH Hibor隔夜拆借利率再度异动,大幅上行至20%以上,创2017年1月以来新高。流动性缩紧和拆借成本不断上升,导致做空人民币成本上升,离岸空头撤离。
 
近期,人民币的涨势超出主流金融机构预测,各大投行纷纷调整预测值:瑞银预期,人民币今年年底前不会破7,此前为7.15,2018年年底前不会破7.1,此前为7.3;澳新银行上调在岸人民币兑美元今年底预测至6.95,此前为7.10;法国农业信贷银行上调人民币兑美元年底汇率预期至7.05,此前为7.25。
 
自从人民币被纳入SDR篮子货币以来,以本国经济、金融情况为锚,是人民币承担分散全球货币风险的重要前提,也是人民币汇率机制的终极目标和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基础。本次中间价形成机制调整,是引导汇率预期双向波动的开始,未来人民币汇率将更多体现中国经济和金融情况的变化,而美元和其他主要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将逐步弱化。短期内,需要关注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的步伐,美元指数的波动,以及人民币在新机制下是否加强了双向波动基础。
 
美元/离岸人民币走势分析
 
自2015年8月第一次汇率改革以来,美元/人民币开始大幅上涨,从6.2135升至6.9872。今年初,随着离岸人民币流动性缩紧和拆借利率大幅上升,汇率向下突破自去年9月形成的上升通道和23.60%回撤率;最近,中间价纳入逆周期调节因子,货币对跌破38.20%回撤率,创近7个月新低并且形成下跌通道。目前,短期均线呈空头排列,100日均线拐头向下,周线MACD绿柱变大,走势总体震荡偏空。
 
如果美元继续走弱,美元/人民币将测试6.7500和下跌通道下沿支撑位;但如若美国政治风险没有进一步恶化,同时美联储加息,而令美元走强,汇率将试探短中长期均线系统的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