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章涉及的主题:
- 外汇市场诞生的历史背景
- 浮动汇率并不是唯一可能的货币制度
- 全球市场结构和主要金融中心
- 除现货外汇外的其它工具
- 外汇市场的优缺点
也许您不是真正参与外汇市场的投资者:但您每次出国都需要兑换外币,实际上您也参与了其中。
同时来自不同国家的外贸公司购买和出售商品越界时需要支付非本国货币,也等于在参与外汇市场。无论那种方式,进口或出口,都需要以一种货币兑换为另一种货币。
尽管如此,为了能在外汇市场交易活跃,您应该知道它是如何形成的。目前外汇市场的形式和状况相对于悠久的货币历史来说算是较新的,这将是您需要学习的第一部分。
尽管您的好奇心将促使您想了解更多实用的外汇知识,但您应该知道了解外汇市场的诞生及发展历史背景,能有助于您正确地处理您未来的外汇交易业务。
让我们先来了解世界上最大金融市场的历史背景!
1.起源
外汇(FOREX,FOReign EXchange)市场是于1971年建立的一个现金银行市场,同年美国退出了1930年代通过的金本位制度。当时,美国不得不放弃黄金标准制度,因1929年黄金标准制度崩溃,英镑成为世界选择的货币。
在西方历史中曾经出现用纸币兑换黄金的制度。从19世纪的大部分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世界各国都采用了所谓的“经典的黄金标准“制度,即金本位制(Gold standard)。金本位制就是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即每单位的货币价值等同于若干重量的黄金(即货币含金量)。该制度促进了资本的全球流动并维持了贸易和货币的稳定。
参与该制度的国家都必须遵守一些规则:例如,特别重要的是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对商品进口或出口的黄金付款方式加以限制。这也就是基于商品供给和需求状况的资本流动性给予了有力保证。
根据这一制度,所有中央银行用黄金支持其纸币,各国都进入了一个新的稳定阶段,没有了任意操纵价格增加通胀的危险。
世界大战和战后时期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大国试图返回到1914年以前的金本位制,因该制度似乎提供了繁荣和稳定,但尝试未能成功,并大多采用了浮动汇率。金本位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结束,因战争打断了贸易流通和黄金的自由流动。私营贸易和金融交易被冻结,黄金被禁止出口,每个国家均开始印刷货币来资助战争。在1920-1930年代全球被经济衰退和大萧条象征,经济霸权已由英国转移到美国。
二战结束后,以美元为中心建立的新国际黄金标准制度(金汇兑本位制度)促进了世界经济高速增长,物价稳定和自由贸易活跃。然而新的金本位制却不像经典金本位时期那样,对于私人资本的流动有严格的限制。
金本位制有其低效率的一面:没有黄金做后盾的大量供应纸币将导致毁灭性的通货膨胀和政治动荡。
金本位制受到黄金数量的制约:世界的黄金供应量不足导致布雷顿森林协定变得难行,尤其是因为美元作为储备货币建立的国际流动资金必须得以维持世界贸易的使用和增长。随着经济的成长壮大,需要更多资金来支付进口货物,但没有足够的黄金储备用来支付。其结果是货币量减少,利率上升和经济活动放缓,经济陷入衰退。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生产的商品价格低廉,吸引了其它国家的消费者。这些国家开始大量进口,这样促成了他们的货币在出口国大量增加。这反过来又可以缓解利率上升压力和促进经济增长。很明显,与以黄金流动性衡量的通胀/通缩挂钩的该机制无法调整宏观经济失衡。据认为,在金本位制下,一个国家的经常帐赤字将意味着黄金外流。黄金减少意味着货币供应量下降,所以该国将面临价格紧缩压力。这将使得其产品在全球市场上变得更便宜,使进口增加和出口下降,经常帐户再次改善。
该金本位制低迷期是世界第一次大战爆发,因战争中断了贸易流通和黄金的自由兑换。直到二战期间,货币投机行为几乎没有存在,甚至也不被大型机构青睐。全球经济大萧条和1931年废除金本位制导致了兑换活动暂停。但后来,在1971-73年过渡期后,市场在遭受一系列变化后塑造了有效的新型全球货币体系:主要货币开始自由浮动。
布雷顿森林体系,转型时代
二战后,世界需要一个稳定的货币市场,于是在1944年7月达成了货币协议:来自44个同盟国的730位经济特使聚集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商讨战后的世界贸易格局。这次聚会也是联合国货币和财政会议。历史上首次跻身世界主要工业国的货币关系得以确立,这是该制度的第一次实施,其中对商业和金融关系的规则进行了谈判,并达成协议。布雷顿森林体系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则与美元挂钩,并可按固定的官方价格向美国兑换黄金。
相信许多政治原因导致了布雷顿森林协议的诞生。仅举几例:国际货币体系分裂成几个相互竞争的货币集团,各国货币竞相贬值,动荡不安,因为每一经济集团都想以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解决自身的国际收支和就业问题、呈现出一种无政府状态。19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和二次大战后,各国的经济政治实力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登上了资本主义世界盟主地位,美元的国际地位因其国际黄金储备的巨大实力而空前稳固。这就使建立一个以美元为支柱的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国际货币体系成为可能。
该体系的良好运作非常短暂。但是,到了1958年美元就从初步的短缺性转变成了过剩。
联系汇率,半联系汇率和浮动汇率
考虑到1930年代的浮动汇率,对全球贸易产生了负面后果,因此会议的参加者都渴望通过基本规则来管理国际货币体系,以及建立为每种货币确定固定汇率的制度。
而这些措施的确得到实施:建立后的新的国际机构促进了对外贸易和保持全球经济的货币稳定。
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前一度是控制冲突的有效制度。它可以实现预设的共同目标,但它的寿命很短,在1971年崩溃。
与会者还一致认为,应该为各货币再次设定固定汇率,或与基准挂钩,不过这次是与美元挂钩,而之前挂钩的对象是黄金,美元和黄金挂钩,35美元一盎司黄金。这意味着货币的价值直接取决于美元价值。在那时候,如果您需要买进英镑,英镑的价值将体现在美元,而美元价值又由黄金价值所决定。如果一个国家需要调整其货币价值,它可以接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要求改变其货币挂钩价值。
联系汇率制维持到1971年后废除,因美元不再保持挂钩汇率价值。此后,各主要国家采取了浮动汇率制度,主要经济体最终都放弃了试图恢复的联系汇率制。
另外,布雷顿森林协议也意味着其它几个目的:避免了国家之间的资本逃税,限制了货币投机,防止了一个国家追求私利的政策,如竞争性货币贬值,贸易保护主义和建立贸易堵塞区,更广泛地说,创建一个新的世界经济秩序。事实上,这种新的体系给美国带来了两大优势:一个是发行货币的收益称为铸币税,一张100美元的钞票印刷成本也许只有一美元,但是却能购买100美元的商品,其中的99美元差价就是铸币税,是政府财政的重要来源;另一个是可以使美国长时期保持贸易赤字。
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银行委员会主席、智囊团之一,被世人夸为“资本主义的‘救星’(或译救世主)”、“战后繁荣之父”的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设想成立一个国际货币清算联盟即世界中央银行,创造和使用一种全球性的储备货币,凯恩斯称之为Bancor。
凯恩斯清楚地知道,问题就在于,一个依赖于多货币浮动汇率制度的国际贸易和支付系统,其内在就是不稳定的。凯恩斯结算联盟的提议对逆差和顺差国家都是不利的。在这种机制下,每个国家将有一个官方账户,所有的国际收支顺差和逆差都将通过这个账户记录和解决。这对于两种类型的经济体都是一个激励,使他们运行平衡的贸易系统,每个国家都承担修正其平衡的责任。
为所有国家建立一个强大的解决联盟的卓有远见的提议,从美国的角度来看被视为负面。
凯恩斯的计划没有完全被接受,但他提出的解决方案的实用有效性得到了认可,汇率被固定在有黄金储备支撑的美元上。所有其他货币不能偏离这个固定汇率的10%。
最终采纳了美国的提议,意味着每个国家都参与了一个共同基金,且有顺差或逆差的成员国都必须从这个基金来购买强势货币。那时,英国是贸易赤字国,美国是贸易顺差,只有贸易赤字国必须承担修正其收支不平衡的责任。
如果遇到这样的资本不平衡,为此负责货币的中央银行必须要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授权,将其货币的价值降至可接受的水平。为了管理这个新系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重建和发展银行(今为世界银行)在那时出现。
现在让我们来总结一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特征:
- 这是一个以美元为基础的世界支付秩序:官方的说法,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一个以黄金为基础的系统,它平衡地为所有国家服务。但事实上,它是一个美元为基础的系统,它意味着美国提供国内价格的稳定性(其实是不稳定),供其他国家能够(其实是必须)来进口。因为美国本身不参与汇率干涉,其他国家有义务在货币市场上自我调整,来维持其对美元的固定汇率。
- 这是一个半固定(半联系)汇率制度:这意味着汇率固定,但少数的被允许在一定条件下调整。成员有义务为本国货币宣布面值(固定汇率或叫联系汇率),并在货币市场进行干预,以便将汇率限制在最大波动范围里,即汇率在高于或低于平均汇率的百分之一内上下波动。与此同时,还保留了成员的权利,在必要时按照议定程序,以修改他们的限制来纠正其在国际收支中的根本不平衡。这种安排被认为是结合了汇率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同时避免具有相互破坏性的货币贬值。
- 紧缩的资本流动:与之对比的是1879年至1914年的经典金本位制,当资本自由流动,各成员国可以加强资本账户法规和严厉的外汇管制。
- 宏观经济的增长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点:这是通过全球价格稳定和从1950年代到1960年代晚期的贸易自由化取得的。
美元短缺
后来,在50年代,当主要经济体开始向不同的方向进化时,布雷顿森林体系受到巨大的压力,需要帮助使其正常运作。当古典金本位制因为外部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崩塌,布雷顿森林体系也因为内部矛盾而失效。美国货币政策是整个体系的后盾,然而,美国不断加剧的通货膨胀动摇了整个体系,直至它的土崩瓦解。
国际贸易的扩张和大规模的资本运动导致了美元短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和日本需要从美国进口各种制成品和机械来完成各自国内的重建,而美国希望在西欧国家面对来自东欧国家和前苏联的恐吓时向它们施以恩惠。但是流通的美元却不够。所以1948年美国决定对西欧提供经济援助,也就是所谓的马歇尔计划,正式的名称叫做欧洲复兴计划。
到了60年代,环境开始复苏,流通中的美元供大于求的现象逐渐显现。越南战争,福利支出以及和前苏联的太空竞赛都是加大美国政府开支主要因素。当美国的通货膨胀开始加速,其他国家不再愿意从美国进口。整个环境使得布雷顿森林会议上确立的汇率已经不复存在。
国际货币短缺和美元的充足引发了对美元兑换黄金的能力的怀疑。美国高居不下的贸易赤字更是导致了等待美元对黄金大幅贬值的投机压力。虽然采取了一系列对体系的调整措施,但是终于还是在1971年8月15日,一切都改变了。美国总统尼克松暂停了黄金兑换标准,并在1973年美国正式宣布美元实行永久浮动汇率制,从而正式结束了固定汇率制度和布雷顿森林体系。
随着美元债务在世界各地的过快增长,美元的黄金储备被证明是不可持续的。布雷顿森林协议在1973年瓦解,但是它奠定了美元作为国际货币交换媒介的地位。美元的这个独特作用一直持续至今天。
以美元为基础的世界结算协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化经济的快速增长导致了世界范围内需求美元不断增长。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发行的本国货币越多,该国就需要更多的美元作为其货币的支撑。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美国的国际收支经常项目有着巨大的顺差,使美元从国外流失。但是通过授权和直接投资等方式,美国的资本外流要大于它的经常项目顺差。也就是说,美国的贷出比借入要多,因此满足了全球对美元的流动性不断增长的要求,即使美国仍然是个净债权国。结果就是造成外国公司和中央银行的美元资产不断累积。
因为世界结算协议以美元为基础,美国可以将它的货币政策和汇率波动分离开来。从这个角度来看,其他国家都需要看美国的脸色行事,并且不得不根据美国的动向来调整它们的国内货币政策,以稳定其货币与美元的汇率:如果某国货币对美元贬值,该国国内通货膨胀的威胁就会出现;如果某国允许其货币对美元大幅升值,该国在世界市场将会减弱竞争力。在这样的货币框架内,美国可以向世界其他国家发起用美元标价的索偿,并且永远不会被赎回,只要保持住美元的国内购买力。美国对于用美元标价的借贷所拥有的这种唯一的优势,对于其他国家来说被看作是一种极大的便利,认为美元可以作为一种安全的储备资产。只有在发生对美元严重丧失信心时,才可能推翻它作为国际交换的主要媒介的地位。
不同制度
什么是汇率?汇率是一种货币可以兑换成另一种货币的比率。换句话说,它是一个国家的货币与另一个国家的货币相比较的价值。当您在国外旅行时,您就需要“购买”当地的货币。就像任何资产都有价格一样,汇率即是您购买那种货币的价格。例如,如果您是欧洲人,想要去美国旅行,1.00欧元的汇率是1.50美元,意思就是说,一欧元可以买到一美元五十美分。
一种货币相对另一种货币的价格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表示:
通过固定,或者说挂钩(pegged)汇率。这种汇率由中央银行设定并保持作为官方汇率。在这种情况下,将相对一种世界主要货币(通常是美元,但是也可以是其他主要货币,例如欧元、日元或一篮子货币)设定一个固定的价格。为了保持本地汇率,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购买和出售本国的货币,以交换与其挂钩的货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中央银行必须保持足够的外汇储备在市场上释放或吸收。
一些政府也可能选择想要有一个半挂钩(semi-peg),藉此政府可以定期重新评估挂钩货币(peg)的价值,然后对挂钩汇率做出相应的调整。通常这种调整就是贬值,但也是可以被控制的,市场恐慌是可以避免的。这种方法通常在从一种挂钩的机制到一种浮动的机制的转变中被使用。
虽然挂钩这种机制曾经创造了全球贸易和货币的稳定,但它只不过在所有的主要经济体都是它的一部分的时候才管用。
浮动的机制有其自身的缺点,但是它已经被证明用来确定一种货币的长期价值,并带来国际市场平衡的一种有效方法。
您可能会问:“为什么需要固定汇率?”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明白为什么要为外国投资创造一个稳定的环境,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如果货币是挂钩的,投资者就会随时知道其价值而不用担心恶性通货膨胀。但是在这些国家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的危险仍然存在,比如1995年的墨西哥和1997年的俄罗斯。
保持本地货币对挂钩货币的价值相对较高可以导致货币最终被高估价值。这也就是说政府不可能再满足按照挂钩汇率将本地货币兑换成外国货币的需求。受到投机和恐慌的驱使,投资者很可能就会抢在本地货币相对挂钩货币贬值之前,开始把手中的货币兑换成外国货币,从而耗尽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
市场上也存在一种浮动汇率,就向我们今天知道的主要货币运作一样。浮动汇率是通过自由市场供需关系来决定的。浮动汇率通常标榜“自我修正”,当供需关系发生变化时市场就会自动修正浮动汇率。
在本单位末尾,即第4章,我们将用较大的篇幅详细介绍供应和需求两大主题。但就目前而言,只需记住,这是自由浮动汇率制汇率变动的最基本因素,这样就真的很好理解了。
浮动汇率总是在变动,当对于一种货币的需求降低,其市场价值也会相应降低。这反过来就会导致进口的货物变得更贵,刺激对本地货物和服务的需求。因此,产生更多的工作机会,从而市场出现自动修正。
在浮动汇率机制下,中央银行也可以在其有必要保证稳定性和避免通货膨胀时进行干预;但是,比起固定汇率机制,浮动汇率机制的中央银行干预得频繁幅度要少些。
一个国家也可以选择实施双重或多重汇率制度,这两种形态是平行运作的。和挂钩机制或浮动机制不同,双重或多重汇率制度由不同的汇率组成,有固定的和浮动的,都在同时运行。固定汇率通常更受欢迎,而浮动汇率较为让人望而却步。
固定汇率只应用于某一细分市场,比如必需品的进口/出口,而浮动汇率由市场上的供需关系决定,适用于非必需品,如奢侈品的进口。
这种制度也常见于过渡阶段,作为一种政府可以对外汇交易实施快速管制的手段。在这种情况下,外汇储备不会被耗尽,政府把对外国货币的巨大需求转移到了自由浮动汇率市场。
和其他解决办法一样,多汇率制度不可避免地也存在负面结果:为某些细分市场创造人工条件即使其中之一。但是多汇率制度也可以作为解决在完全自由浮动制度的环境下发展国际收支中出现的问题的一种有效的手段。
请注意这些制度中没有哪个是完美无缺的,但是所有的制度都是为了解决经济危机和通货膨胀时期出现的潜在问题而设计的机制。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要保持货币系统中的平衡。
以下是上文提及的四种汇率制度或机制:
- 挂钩汇率制度:货币的价值与另一种货币、一篮子货币或黄金的价格相联系。固定汇率制度的目的就是要保持一个国家的货币价值在一个非常窄的价格带间变动。
- 半挂钩汇率制度:中央银行定期重新调整其货币的固定(挂钩)价值。
- 浮动汇率制度:一种货币的价值是自由变动的,并且由外汇市场的供需关系来决定。
- 多重汇率制度:两种制度都被同时使用在经济的不同环节中。